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朱家角“大摇大摆2025”:归属、变革、有机与赋能



2025-02-21来源: 艺术中国

2025年1月11日,随着第四届朱家角艺术社区年会展览《大摇大摆2025》在ACENTRIC SPACE无央空间成功举办,朱家角水草计划正式拉开帷幕。年会以展览为亮点,聚会为纽带,盛邀活跃于朱家角的在地艺术创作者,共同庆祝乙巳新年,向外界传递了我们的独特宣言。

归属:从“小镇青年”到艺术社群

朱家角与国内其他百余座古镇的命运不同,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这里成为了艺术创作者的“乌托邦”。越来越多艺术从业人员选择常驻朱家角,其中不仅包括传统与现代的绘画、音乐艺术家,也有摄影师、陶艺师、潮流艺术家、装置艺术家、自媒体创作者、导演、作家、编剧等多元化的创作者。与此同时,剧场、学者组织、教育机构也融入了朱家角的艺术文化日常。

这个由热爱创作的艺术家们自发形成的社区,因共享在地性的生活土壤,始终保持着活力。朱家角的艺术社群并未因特殊时期的困难而分散,反而聚焦于日常生活与专业化的艺术之间,共同寻找更普遍的艺术生活之路。“朱家角水草计划”是当地艺术家们发起的持续性的艺术项目。“水”寓意着朱家角水乡独有的地理风貌,“草”则象征着旺盛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水草”一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朱家角艺术家群体自由灵动、适应力强的生命形态与生活态度。

以蛇为媒介:变革与转化

作为朱家角水草计划在2025年打响的第一炮,《大摇大摆2025》展览的主题源自蛇这一符号。蛇,作为变革和转化的象征,带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策展人甘莹莹遵循了朱家角社群的惯例,尽力避免对作品或参与者设定过多限制,希望挖掘出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的特质。这不仅是对蛇的呈现,更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回应。

艺术家们例如周云侠、曹冰、Morecrew、刘震、高亢等都拿出了一贯的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也有一些艺术家为此专门做了创作 -在朱家角,艺术创作总是与当地的生活智慧密切相关。比如,Boris用一艘船和蛇的涂鸦展示了朱家角居民的日常交通方式,并用照片记录了与当地朋友的珍贵友谊;金平的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一条绿毛巾;袁丹用塑料泡沫纸和电灯泡创造出一条发光的蛇;黄珺的作品则是利用废品处理厂和线上二手平台购买的现成品进行创作……这些创作方式不仅是对于生活元素的提炼,更是对艺术形式的一种反思和变革。

每年的艺术家年会也逐渐成为朱家角艺术社区的一个新习俗,成了艺术家与本地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节奏。正如活动的发起者刘震所说:“相比往届,本届活动在原有社区活动的基础上,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努力将艺术社区的在地研究与每位艺术家的个人艺术实践相连接,也呈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社群的有机性:艺术与生活互为养分

朱家角艺术社区的有机性并非空洞的理想,艺术家们不仅从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反过来也通过艺术作品不断反哺社群,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我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也是这个有机文化体中的一部分。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展览,都是与这个社群、这片土地的深刻对话和互动。

艺术社群的建设是渐进的、无形的,而艺术创作则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通过《大摇大摆2025》,艺术不再仅仅是个体创作的孤立表现,而是集体经验和集体记忆的凝结。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为社群赋权的工具。每一位参与者都为社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这个艺术社群不断扩展其文化边界,挑战原本属于“主流”的艺术标准,构建出独立的话语体系。在这个乌托邦里,我们或许能够实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梦想。

艺术与社群的共生:未来的展望

在城市街头巷角游走,越来越多因为时代的转型而关闭的店铺令人感慨,朱家角的艺术社群依然跳动着生长脉搏;这块“土壤”应该确实是一个保存着文化创造潜能的独特试验田。那些有关于“我们自己”的艺术未来的问题,或许能通过对社群土壤的深入挖掘与组构中能够得到回答。刘震对此展望“希望在未来能够策划并落地一个以朱家角艺术社群为中心、向外发声的活动与平台,通过这些活动梳理朱家角艺术社群生态的脉络。”

朱家角艺术社群的主体性讨论仍在持续:它究竟是什么呢?它曾呈现过什么模式与样态?它在生产或创造着什么?它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怎样的样本?或者干脆,若非如此,它是否能以一种静态维持生命的活力?附近的伙伴,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同样思索着?

参与艺术家:Boris,白璐,贝贝,曹冰,陈清勇,甘莹莹,花药兰,高亢,黄珺,金平,居逸箐,睏兽,辣忢,李维,刘震,吕品,Morecrew,潘海,潘禹成,宿宝华,孙大路,塔娜,谈拉丁,Una Yan琰珮,王开源,吴国华,小霸王,袁丹,周云侠。(文/甘莹莹、高亢;整理/甘莹莹、刘震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松元千里个展《宇宙!白色辉光》即将开幕
热点内容